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市农科院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

时间:2024-07-18 09:09 来源:孝感日报 阅读量: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自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实施以来,市农科院围绕农业产业“五个一”强链工程,锁定产业化核心需求,找准发展瓶颈,开展科研攻关,在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新模式推广、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做好服务文章,为强链、补链、延链提供科技支撑。

产业出题,精准攻关种业瓶颈

    品种是农业的芯片,是产业链发展基础。

    在应城田店镇畅马村水生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望无垠的糯稻长势喜人。该基地主要种植由市农科院培育的红糯优1号。市农科院水稻育种专家介绍:“该品种糯稻糯性好,产量高,亩产可达1500斤。”

    品质提升客自来。红糯优1号凭借直链淀粉含量在1.5%左右、适合酿酒的金字招牌不仅成就孝感麻糖米酒产业,还在2023年“牵手”古越龙山绍兴酒等酿酒行业龙头,建立原粮生产基地。强大需求促进该品种广泛种植。目前,核心区种植8000亩,辐射全市37万多亩。

良种培育与创新是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的必答题。当前,我市不断延长糯稻产业链,做大做强米酒产业,但亟待解决糯稻品种单一、更新换代难题。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市农科院联合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工程学院,以及中磐粮油、米婆婆等精深加工企业成立湖北糯稻产业研究院,为米酒产业提供更优质的糯稻。

“湖北糯稻产业研究院坚持‘市场点单’,紧跟米酒企业需求,选育新的糯稻品种。”市农科院党组书记刘华林说,“市场导向让良种选育更加精准,有利于建立研发、示范推广、加工、转化的全产业链,为产业链后续产品开发以及强链、补链、延链打牢种业基础。”

聚焦种业创新,从产业链源头攻关。重点聚焦孝感水稻“香粳糯”、桃、小麦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攻关。近三年来,市农科院选育水稻、小麦新品种8个,获省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省科技成果登记3项。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金乐1号”入选湖北省2023年至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鄂麦27在汉川、云梦、安陆大面积推广。

基层出题,专家一线问诊答疑

“‘粳稻384’长势真好,今年一定会有好收成。感谢省、市农科院专家经常下乡指导。”乡香太子米合作社理事长刘国洲说。

6月26日,省、市农科院专家将课堂搬到田间,指导专家大院示范基地种植户开展水稻管理。该基地示范面积1000亩,辐射面积5万亩。

在专家大院示范基地,省、市农科院专家每年推广一项技术。今年,在乡香太子米合作社基地,专家主要指导推广侧深施肥、绿色防控技术。市农科院副院长余东昊介绍,“在农作物生长全过程,省、市农科院专家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技术指导。”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也是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市农科院积极实施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开展省农科院、市政府科技共建专家大院项目,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在乡香太子米合作社、水生农机合作社、幼峰家庭农场建立示范基地,指导基地开展优质香稻、糯稻、肉牛种养殖,带动周边大户发家致富。

    将目光聚焦基层,手把手指导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在省、市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幼峰家庭农场从“孤军奋战”发展到规模化生产经营,现建有牛舍2000平方米、青贮饮料池300多立方米,种植饲料基地150多亩,购置饲料收割、加工、粉碎等机械20多台套。

    今年在省、市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幼峰家庭农场的肉牛引种、发酵床的含水量管理、青贮饲料的贮藏等难题逐步解决。农场负责人徐幼峰表示,“将围绕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把农场做大做强。”

随着专家大院不断发力,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持续落实到田间地头,对我市特色产业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同时,为促使专家大院服务范围更广、覆盖性更强,市农科院深入全市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主动服务解难题,同步吸引更多资源、产业进入农村地区,助推农村产业创新发展。

平台加持,促进品种优质供给

7月1日,在孝感国家农作物新品种测试评价基地,一垄垄农作物新品种幼苗青翠欲滴。刘华林带领专家团队察看作物长势,指导做好数据收集和作物培育等工作。

    该测试评价基地是国家“十四五”种业提升工程项目,主要用于水稻、蔬菜的种子培育。刘华林说:“市农科院正依托该测试评价基地争创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紧盯孝感特色农作物,科学实验、精心培育、精选良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围绕“五个一”产业链,市农科院打造糯稻、蔬菜、红肉桃的种业资源圃,改造升级海南水稻繁育基地、西河果茶基地、肖港林业基地,组建糯稻、小麦、棉花、红肉桃、油茶等5个技术团队,争取中省科研项目支持,通过首席专家制、揭榜挂帅,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实现我市特色品种的优质供给。

    孝昌太子米传统品种为太子玉玻,抗性较差,亩产700斤左右。市农科院专家团队,依托湖北省香稻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定向改良太子玉玻,解决易倒伏等缺点,保留富锌功能,亩产提升到1100斤。新太子玉玻成为太子米主导品种,亩产增收1000元以上。

    有了海南水稻基地的加代繁育,市农科院加快水稻良种繁育,夺得省农业农村厅300万的“优质籼型糯稻新品种选育”项目,成果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三等奖。去年,申报水稻新品种保护权(专利)2项,高质量完成国家、省区域试验38组。

    近年来,市农科院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关键技术攻关,立足地域特色,创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在农业农村一线落地,助力我市乡村振兴。


扫描分享

地址:孝感市长征路34号 邮政编码:432100电子邮箱: xgczj@163.com

Copyright◎2019孝感市农科院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