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专题召开全院科研创新工作推进会,目的是总结前段工作,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抓紧“敢、快、干”,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刚才,红平院长领学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各科所就今年科研创新工作作了发言,艳树院长认真分析我院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短板,对科研创新工作提出了思路、作了安排,我都同意。下面我就农业科研创新工作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做一名政治站位高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在年前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2020年2月22-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科技种出最好的粮食”。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给我们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开展工作,推进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推动力。全院科员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推进我院农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争当一名有气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8月2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中指出:要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科技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科学家精神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铸就的独特精神气质,其核心内涵就是十二个字“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做“国之大者”,市之要者,知院之大事,就是要坚持“四个面向”,坚定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坚守科研诚信、学术规范、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潜心研究,在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实践中建功立业。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想境界,就是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文化气质,就是要有“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的执着精神。
三、倾心科研工作,做一个有志向的科技工作者
总书记指出:“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方可大展宏图。”志向是人生的航标,在创新的道路上也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君子的“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我觉得农业科技工作者要以创新立身、立业、立功。
一要以创新立身。要立身首先要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去钻研,不断学思悟践,提高科研能力水平,练就安身立命的本领。要能吃得苦中苦,夏练三伏一身汗,冬练三九一身泥,基层农业科研更多在田间地头重复,更多经历寒来暑往四季交替,往往披星戴月,甚至追赶太阳,为了科研创新就是以身相许。作为科研技术人员只有练就了一身科研创新的过硬本领,我们才有人生的立身之处,也只有站稳了脚跟,夯实了根基,才有一飞冲天的可能 ,才能做到蓄势待发、厚积薄发。
二要以创新立业。《论语·为政》中讲:“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就是三十左右要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有自己的事业。我们学农,从事农业科研,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农业科研工作,把农业科研创新当作自己不懈追求的事业,就必须倾注心血,竭尽全力去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常言道一个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这个事业,就要努力去创业,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要以创新立功。所谓立功就是有所成就,有所贡献,要创新立功就必须把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作为自己努力方向,要把解决农业“卡脖子”技术作为己任,把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用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就是面向科技前沿,立地做好应用科学,我们基层科研单位,就是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市中贡献力量。
四、科研创新要走深走实,做一个有思想的科技工作者
科研创新既要把握方向,又要掌握方法,方向对了就会成果倍出,方法对了就会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科技工作者要向着三个方向走。
一是科技创新要往心里走,向细处思。科技创新需要有很强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作为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上要力戒惯性思维、惰性思维,随波逐流,科研无思路、没想法,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科研无计划、没预见性,搞科研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工作不成体系、无连续性。创新就要有创新意识,就要深思细想,形成系统思维,要成创新体系。我与果茶科同志谋划红肉桃科研工作,从大的七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谋划,在每一项目设计的诸多子项,既有系统性,又有可操作性,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研究,既是基础性研究,又有最新技术成果集成,并要求每个课题都有一个完整规范的方案,让每个调查指标设计有目标有逻辑,最后都能生成我们所想达到的结果。果茶科同志们要尽快把方案制定出来,定案后发给全院科研人员参考。如果把这七个方面研究透了,不仅能出一系列论文,几项专利,甚至会出比较大的成果,你们也就成为了这个领域大专家。科研不要盲目盲从,一定要静下来思考,思考之前必须做功课,大量读文献,了解本学科、本领域大势走势,学习新研究方法、吸收新技术新成果,学会做加法,在此基础上,要发散性思考,设计自己的课题。同时还要结合本地产业实际来做,不要搞空中楼阁,创新要落地,要在思考定向后,再细思细想把方案想全想透,前后逻辑贯通,杜绝设计上的漏洞,这样做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得心应手、科学严谨。
二是科技创新要往深里走,向实处做。科研工作不能简单理解为做一般性田间试验,做试验是基本功但绝不是其全部。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研发。不能把科研创新理解成一般性工作用一般的做法应付,甚至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虚而不实做无用功。创新就是要勇于往高处攀、往深里钻、向实处做,不然做出来就没有价值,更何从谈出成果。比如做碳氢核肥试验中,我们同志们只习惯于用一般肥料试验对比的方法,针对其对作物经济性状的影响调查,这种试验一般推广部门都会做,我们科研系统要做的是造成这一结果背后的机理是什么?这一技术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在哪里?如果仅仅做一些的验证性试验,就不会做出深度、做出特色。比如红肉桃修剪技术,修剪时间、主枝选择、修剪的长度,都必须有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对比试验,甚至要设计破坏性试验,让试验设计更完整、更严谨,做出来就能成为“基于红肉桃修剪技术规范标准”,并申请专利。再生稻农机农艺融合、短季棉鉴于孝感气候条件水肥化控技术、特色蔬菜品种提纯复壮技术等都可做的更深、更好。要像过去有野稗型、红莲型水稻杂交育种,现在有游艾青团队花粉单细胞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分子编辑技术育种等一样做出深度,做成独具特色。我们基层科研不需要那么深,但决不能这么浅。同时要做实,从设计开始就要严谨,过程要扎实,工作要踏实,不能随便调查几个数据来总结,就写一篇论文,没有系统数据分析,结果也经不起推敲。也不能将别人的生产经验,没做科学试验和实验,没有数据支撑,没有生产实践检验就制定所谓的标准,这都是工作浮躁的表现,这种方法态度在创新科研是有害的。从现在起,大家做方案一定要规范严谨,科研项目科要从科研方案抓起全过程管控,要把规范、严谨、科学的课题方案作为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一环来抓,要让课题方案改时态、装数据就能成为报告、论文、成果。
三是科技创新要往圈里走,在链中干。大家耳熟能详的学术圈子、创新链条,我院大多数同志们很少关注。我院有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没有融入意识,缺乏协作精神,人走不出去,与国省团队专家形同陌路。我们科技创新在立足自身特色基础上,要主动融入创新链,想方设法挤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圈子,乘上国省团队的快车,在创新圈子中找准方向,在创新链条中找到定位,再加上与团队一起潜心研究,才会有所成就。科研进入学术圈子,融入国省创新链条,在创新链条中找到孝感农科院的位置,有助于我们创新团队整体素质提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搞科研,科研能力和水平将会有一个巨大的跃升,不仅能出成果还能出大成果,不仅能成为专家还能成为大专家。9月4日,我院与中科院水生所签订协作攻关协议,开启我院在鱼类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的新纪元,让我们与国家顶级科研院所对接,科研方向、技术手段、团队培养都能通过这次借势发挥,借智发展,打破过去长期徘徊的局面。9月5日,武大天源种业公司李总专程来院拜访,来商谈加盟糯稻产业研究院和共同开展糯稻育种揭榜挂帅工作,我们建糯稻产业研究院,就是立足我们优势搭建平台,聚集糯稻新品种研发方面的技术力量和科研资源,就是在建链、创链、融链、延链、补链。每年我们请国省近20名知名专家教授给我们集中作一周的学术报告,就是给大家创造入圈融链的条件,比如从红肉桃的项目、种植资源圃,包括何华平教授将育种材料布局,与国家桃产业体系专家团队的融入已经见到成效,双臂棚架梨技术、再生稻推广、短季棉等,通过融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大家要主动融链、补链、延链,在国省创新链中,找到自己一席之地,有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快速高质量发展。
五、科技创新要敢想敢试,做一个有精气神的科技工作者
胡玖明书记在市委七届七次大会上讲话要求我们要敢闯敢试,“敢”字是核心,“快”字是关键,“干”字是保障,干事创业要锤炼“韧劲”、“拼劲”、“闯劲”。说到底,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有敢想敢试敢闯的精气神。
一是我们要锤炼百尺竿头、百战不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要求我们善于把寻常做成超常、把普通做成特色、把优势做成精品,把短板迅速补齐、把长板不断拉长。孝感院技术创新优势在糯稻新品种选育,在优质稻、林果菜新技术集成示范上已形成了特色,我们在创新上就是要持之以恒、接续奋进,一抓到底,把我院的优势做成精品,把长板拉长。同时也要在融合中找到自己短板,通过借势发挥、借力推进、借智发展,把寻常做成超常,把普通做成特色。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创新整体能力水平,让孝感院创新在圈内知名,在链上有作为,成为一流农科院。
二是我们要锤炼实事求是、实干笃行、自古成功在尝试的拼劲。要求我们把好的做得更好,不可能变成可能,不说不能办,只想怎么办,如何能办好。科研必须脚踏实地,创新敢于无中生有。加强科研项目设想、加强项目策划,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孝感院的平台建设、技术创新、项目争取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三是我们要锤炼勇往直前、勇争一流、欲上九天揽明月的闯劲。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敢、快、干”的状态。在科技创新中我们要高标准干,创新要注重基础、打牢基础,又要标准高、起点高,与国省创新链对接就是找到创新的高起点,向高标准看齐,我们科研方向才能面对国家重大需要和经济主战场的需要,甚至还可能走向国际前沿。我们要高效率的干,科研时效性强,你想到的可能别人在开始干,你成果在总结中可能别人都发表了,申请了专利。所以,科研创新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看准了的事要快马加鞭,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要高质量干,要立足实际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功近利,把科研做实,把成果转化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志们,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院党组与大家一道勠力同心、踔厉奋发,一定能在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中作出我们的新的更大贡献。